10月9日,国庆、中秋长假后的第一天。室外秋雨绵绵,气温骤降。但走进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在线精明配资炒股,却处处暖意融融。
早上七点半的门诊大厅,东西区门诊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已经到岗,前来咨询的患者络绎不绝。
“爷爷,您自己一个人来看病吗?”门诊综合服务处的朱媛媛在为一位老人分诊时,发现老人年事已高,却无人陪同。她立刻拿出一张印有“爱人助老”的绿色爱心贴,贴在老人肩上。
“贴上这个,我们工作人员会全程陪同,并安排您优先就诊。”一枚简单的爱心助老贴,解决了失能及高龄患者的就医难题。
在门诊东区一楼的扶梯处,是导诊员郭爱红的工作点位。这里是前往各诊室的“交通要塞”,也是患者问路最多的地方,郭爱红同时被三四个患者围着问。
“影像中心在哪儿?”“儿科在几楼?”“怎么到PICC置管室?”郭爱红心里装着一本全院的小地图,有的地方醒目,她伸手一指,患者就能会意;有的地方隐蔽,她就拿出手机里提前拍好的图片,给患者边看边说。
像这样的前沿服务位点,门诊设立了13处,只要是人群聚集处,或是患者问询较多的就诊环节,都能看到他们的热心身影。
外科门诊导诊台,护士长冯长乐将一袋新的一次性水杯,放在饮水机的醒目处。气温骤降,一杯热腾腾的水,为候诊的患者驱散寒冷。
上午9点,产科副主任医师刘侃的当日挂号量已经达到107人。她一边利索地处理医嘱,一边细心问诊。
“不要害怕,我们会一直陪着你”。诊室内,她正鼓励一位希望剖腹产的宝妈,优先尝试顺产。“乖,姑娘,宝贝,妹妹……”是她称呼患者的常用语。她的温柔,让许多宝妈如沐春风,解除焦虑。看完上午最后一个病人,已经超过中午1点。
“这里麻不麻?”诊室内,骨科主任、主任医师刘涛正手持反射锤,轻轻敲击着患者关节。“不麻,但弯的时候有点疼。”
刘涛告知患者,反射正常,建议先做超声查看软骨情况,排除受凉加重滑膜炎的可能。他递过检查单,特意叮嘱检查时注意保暖,避免走廊冷风直吹。
呼吸内科诊室,一位从广州赶来的中年患者,正殷切注视着主任医师马利军,希望他能给出更权威的治疗建议。
“我在南方打工,那边的专家建议我找您会诊,我就立刻挂了您的号。”马利军一边认真看着片子,一边询问患者工作经历,“在哪里工作?”“车间主要生产什么?”边问边记录,分析每个细节,以便尽可能接近疾病的真相。
北院区儿科门诊,史长松要为一个持续咳嗽的小患者听诊。他将听诊器在掌心握了又握,直到温热,才将听诊器放在小患者的胸膛。“深呼吸,咱们听听小火车的声音”他轻声引导,目光随着听诊动作专注地观察着孩子的反应。
类似这样场景,每一天,在每个诊室,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上演。门诊办张辽介绍,10月9日当天,门诊坐诊医生中,副高以上的专家比例超过80%。
今天的肺移植门诊,主任医师张文平、副主任医师魏文学接二连三遇到“熟人”和“老朋友”,几位曾经做过肺移植的老病号不约而同来复诊。
其中一位患者,肺移植后2个月,假期已经在和家人一起参加农忙掰玉米了;另外一位患者,肺移植后半年FEV3.0,FEV1是评估肺通气功能的“核心指标”,这个数据甚至好于正常人。
看到老朋友们状态这么好,魏文学开心地举起相机,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。
走出门诊大厅,室外寒风依旧。门诊广场两侧的便民餐车已经开始营业,喷香的盒饭冒着热气,前来买饭的患者络绎不绝……
每一份细致与关怀,都是涌动的暖流。这份初心,无关时节,只为守护每一位患者。让暖意常伴。
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