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,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八路军。当时八路军共下辖三个师、六个旅、十二个团,总兵力约4.5万余人。也就是说配资优选,主力部队的团级指挥官只有八位,各自都是久经战火、在长期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革命战士。
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八位红军高级将领中的一位,最终选择了叛变。他的叛变直接使徐海东吐血,黯然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344旅。这名叛变的八路军主力团团长,就是原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。
张绍东出身于红四方面军,是红军中的后起之秀。1930年参加红军,四年后才加入中国共产党;此时距离红25军的长征已所剩无几。长征路上,他英勇作战、表现突出,很快在红25军中得到提拔,经历从连长、营长、团长一路上升,进入陕北后更成了红军师长,深得徐海东欣赏。正因为如此,在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之后,担任344旅两支主力之一的687团团长。此时,张绍东在部队中是不可忽视的核心。
不过,尽管在革命事业中的时间很久,张绍东的革命意志并不坚定,动机也并非纯粹。在赴敌后战场后,面对日寇与艰苦环境,他逐渐动摇再加上其参谋长兰国清这个性格极端复杂的人,二人常抱怨、互相推诿,最终对革命失去了信心。
展开剩余55%于是,在1938年344旅奉命转入晋东南地区之际,身为团长的张绍东与参谋长兰国清以“察看地形”为名,试图带着第一营、第三营营连及部分部队叛逃投靠国民党。尽管政工人员的努力下,部队并未全面拉走,但张绍东、兰国清和部分低级军官仍然选择了叛变投向国民党。这场叛变也让徐海东勃然大怒,因怒气过度而吐血。
叛变之后,张绍东的下落长期成谜,连在国民党的公开档案中也很少有他的身影和名字,因此外界对他的结局多有猜测。依据经验推断,他的结局并不乐观。首先,蒋介石对叛变的共产党员从来不信任,往往把他们当作 tools,用完即弃。就连前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张国焘在叛变后也难有好处,更何况一个连部队都没真正带起来的八路军团长。其次,正值抗战时期,日寇面前的国民党日子并不好过。所谓“上等人”的生活,只是被极少数的大家族和地方势力垄断,绝大多数人都难以享受真正的优待。对没有扎实根基、也缺乏足够实力的张绍东而言,即使他一厢情愿地投奔国民党,也很难如他所愿地过上“好日子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